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团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共和国故事汇—我与祖国共成长】疤痕难平,那就永远铭记

来源: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9-09-17 浏览

    (通讯员 纪江叶 学生通讯员 荆雅楠)2019年的暑假,为了响应我校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开展的“共和国故事汇—我与祖国共成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学部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荆雅楠采访了她的外公,从最接近历史的底层人物口中,了解到了他们生活年代真实的历史。荆雅楠说,通过这次实践访谈她终于领悟了《文摘报》总编辑刘昆的这句话,“你如今看见的日常,来得并不寻常。”

初识1960

时间追溯到访谈之前,关于为何要选这个主题,荆雅楠说其实是出于偶然。暑假开始时,她着手准备实践访谈时,连续三天顶着烈日前往市图书馆翻阅历史相关书籍,看到了1960年的相关信息,书中只是提到了中苏关系破裂,人民经历着可怕的“自然灾害”,她觉得很疑惑,遂上网查阅,发现了震撼人心的《定西孤儿院纪事》一书。

荆雅楠说,书中描绘了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饥荒年间,甘肃省定西专区的故事。1960年尤为艰苦,当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中苏关系破裂,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中国面临着外忧内患,再加上频频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无数人因吃不上饭浮肿生病,数不清的人在这场天灾人祸中活活饿死!对于这些她一时难以接受,可是那准确的时间地点又不容质疑,于是她决定采访她的外公,向他求证这段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残酷的真相

荆雅楠外公:许林昌,男,1946年出生于河北井陉,4岁随父母迁至山西省阳泉市。

外公说虽然大饥荒时自己年仅14岁,但对当时的生活状况他仍记忆犹新:

“当时吃饭是凭粮票的,你太爷爷在车间上班,一个月有27斤粮,我们小孩是一个月18斤粮,拿了粮票就交到食堂去,食堂给你换成饭票,每天拎着砂锅去食堂打饭。刚开始还好些,能勉强吃饱,后来饭越来越少,粥里米越来越少。1960年饥荒最是厉害,我还记得那个时候食堂打出来的撒稀溜溜的,连勺都不沾,根本难以果腹,你太奶奶只好在撒里倒开水,撒上玉米棒子或者榆树皮面搅一搅,就那么凑合喝。再后来,人们实在饿的不行,就去后山掘野菜吃,当时后山都给挖光哩!野菜也没得吃人们就开始扒树皮,摘树叶。树叶切碎了和进撒里,做“菜粥”。拿榆树皮叫人家给磨成粉回来煮糊糊吃。那个东西它难消化,吃下去拉不出来,憋得人可难受了。当时我不愿意吃那个,但是半夜饿的整晚整晚睡不着,也没办法,只能硬挺着吃。不吃就要饿死……”

外公泪眼婆娑地回忆着当年生活的不易。他说,食物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就是金子,能吃上馍馍就是过年一般欢喜了。这样的日子难以想象,城市如此,那农村的日子更是难过。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非常幸福了,没有饿过肚子,餐餐有肉吃。甚至有不少人存在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吃不完的饭菜倒进垃圾桶,不合胃口的不吃,我们根本没有感受过饥饿带来的痛苦,也不会懂得饿到睡不着是个什么样的体验。谁能想到这是以饿死了多少人,耗枯了多少人的心血为代价才换取来的幸福。

铭记苦难

荆雅楠的外公说1963年开始日子就好些了,至少能吃饱饭不用挨饿了,但是真正过得不错还是到了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了。外公1962年正式参加工作,当时工资才18块一个月,工龄每1年涨3块。外公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们挨过了那段苦日子,感谢国家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荆雅楠说,关于大饥荒这段历史我想引用杨显惠先生的一段话:“这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是我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没有战乱和大旱大涝的年代竟然发生这样的灾难。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抑制不住心灵的震颤……我想告诉那些不了解历史或者忘掉了这段历史的读者: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我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温饱生活,为了这温饱的生活,我们的前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人的生命和眼泪。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近几十年来中国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伤痛,有磨难,有欢喜,有辉煌。很多人都觉得历史太远了,与自己没有关系,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的今天就即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啊!只有铭记历史,铭记我们吃过苦,走过的路,我们才能更有底气,更有信心大步朝前走。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这些“温室的花朵”,应该明白,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感恩每一位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付出的先辈们,铭记每一个或悲或喜的历史瞬间,珍惜眼前生活,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