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上海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视频在微博和抖音疯传。
看完内心不寒而栗,难受唏嘘。
短短五秒,一个生命就陨落了。
短短五秒,十七年的养育就灰飞烟灭了。
据说,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受到母亲的批评,一气之下,就从桥上跳了下去。母亲没拉住他,茫然痛苦。
网上点击量超高,大家纷纷评价:“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太脆弱了。”“自己不受惜生命,还会让母亲无法安宁。”
也有人评论家庭教育,指责母亲的偏激教育。指出脾气急躁、焦虑成性的家长,多为家庭悲剧的制造人。
无论如何,无关西东,此事终为一场悲剧。
怀着一份无奈的叹息,我不想作对错之分,而是想谈谈教育。
首先来看看某个节目,在湖南卫视的新节目《少年说》里,一个叫袁景颐的初一小女孩说:“有一个孩子,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告诉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然而,她的妈妈却当众表演了如何打击自己的孩子。
她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教育观念,言语中包含了“你没有get到重点”、“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事倍功半”等等大量的成功学用语,连她的动作、表情、语气、停顿,活脱脱像一个在台上演讲的成功学学者。
孩子妈妈的气场超强。面对妈妈的教育,孩子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位妈妈说:“我不打压你,你就可能有点飘。”
是呀,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呀,貌似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呀。这也正是所谓的抑制性教育,俗称“打压式教育。”
孩子不能骄傲,有翘尾巴的迹象,就需要被及时制止,甚至在没有迹象前就要打压下去。父母们认为:”小孩就是“欠打压”,不打压不成器。“而且大多数家长都会打着一个”我们家长是有苦衷的,“”这一切都是为你好“的观念去绑束孩子,所以这些家长会用各种言行告诉孩子:”不要再反抗了,反抗是无意义的。”
孰不知,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会发展成如何呢?
1、中国式的自卑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中国孩子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具体表现为性格的缺陷,如:内心脆弱敏感,没有安全感,习惯性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论自己做多好,家长看不到,哪怕看到了也装作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家长就如旧社会的资本家,一味的拿着皮鞭赶着孩子向前向前,无视于他们的辛苦,劳累和耗竭,无尽的要求,无尽的作业,不能松口气,同时,还不能反抗,因为家长是“一切为了孩子。”反抗就意味着自己不是“好孩子”。如果自己内心有一丝不愉,就很可能受到道德的自责,不听话,不孝顺等等,自责会让孩子们认为自己不值得父母的关爱。于是就出现第二点不足。
2、不值得被爱
实际是因为感受不到被爱,才会一直认为自己不够好,也不值得被爱。在反复的抑制下,孩子感受不到被受,认为在家长们眼中只有学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们更重要。在一旦成年后,他们会想尽办法疏远家庭,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和需要,且过度在意别的看法,在人际关系中敏感多疑,受不得他人的批评,抗打击力弱,面对挫折时,较易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发展未来联系起来,产生宿命感和无力感,而对内表现情绪激跃,对外表现为软弱无力,不会去抗争。至此,孩子们何谈自尊自爱呢?因此对生命的认同感就可能出现问题。
3、学习就是痛苦
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如没有尽头的沙漠之路,走着走着,看不到希望。学习就等于痛苦。生活就等于痛苦。试问,难道人就是来这世上只感受痛苦的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形成了这样的人生观,就可能出现两种选择,一是坦然面对痛苦,与苦难不屈不挠的斗争,二是妥协放弃,摆脱这个让人难受的人生。大多数家长都十分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前者,于是让孩子认为学习成就自己是最重要的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让孩子参与生活,并体验吃苦学习以外的其他味道,学龄孩子的生存记忆就只留了“苦”味。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曾有一个中国老太和外国老太金钱观的对比的故事,这些就十分相似。许多观念中,我们一味赚钱,不舍多花一分钱,最后让我们都忘记了赚钱的意义。孩子们也是。他们一直上课、做作业,还没真正懂得学习的价值时,就已经反感起学习,因为他们从未在学习中体味到认可和快乐。学习就是痛苦,就成了一种暗示。家长们更多严厉地对待孩子们学习,而宠溺地放任孩子们生活自律。这样的教育只会让更多孩子矛盾、迷茫。最后,大多数家长都没能如期待地培养出如前者般坚强的孩子,就只能面对如后者般妥协软弱的孩子。同时加之以下这点,孩子们更不安和自弃。
4、父母不爱我
是呀,确实是这句:“父母不爱我。“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很爱很爱我的孩子。只是我想谈的是,我相信每一位父母很爱自己孩子,但你有效地传递了爱吗?每天的对话里,有多少句是在表达爱与关心?有多少句无关学习?家庭里有没有拥抱和抚摸?在传统内敛式爱的教育背景下,家长几乎无时无刻表现的权威形象,让人感受不到关怀、理解和爱。许多家长不仅抑制式的教育着孩子,更是无法正确地表达关爱之情。比如:前例中的妈妈,一方面要批评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却不能明确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并真实地表达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也许在这起人际矛盾中,孩子有委屈,而这些委屈是不能被忽视的。家长不能一处理孩子的问题就一古脑地批评打压孩子,不能给他任何一个表达自己的机会。也许我们会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就孩子而言其实他们都有自尊,当他们最简单的自尊都受不到他认为最亲的父母的保护时,他们会想什么呢?是的,他们会坚定地认为,父母不爱我。一个不被父母爱的孩子,很可能会失去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关于抑制性教育,学者钱志龙博士曾经通过研究也表达过对中国式教育中某些方面的不满,如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灌满一桶水,西方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也表示他的研究略带偏见。我想我的看法也很可能是片面的。只是在部分家长不尊重孩子,不在意孩子感受,不尊重孩子素质发展方面,我仍要提出异议。
希望那些沉浸于抑制式教育,且一味独裁专断的家长们能醒悟过来,认真地尊重孩子,真实地呵护孩子,让孩子用享受的方式去学习,用愉悦的心境去成长。
愿每一份生命绽放初始的力量。